1958年2月13日下午2点,毛主席乘坐专机抵达长春万达策略,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座城市。八年前,毛主席曾在访问苏联归来时短暂停留过长春,但这次的到来,是为了专门视察。
当毛主席下机时,他并没有选择去宾馆休息,而是决定先去看看汽车工人们的工作情况。于是,车队直接驶向了第一汽车制造厂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“一汽”。
第一汽车制造厂,是毛主席亲自指挥建设的项目。中国人虽早在清朝末期就开始接触汽车,但直到蒋介石离开大陆,才终于在国内拥有了一辆汽车。即便如此,当时的汽车还是依赖于进口,甚至在1949年蒋介石乘车去成都机场时,使用的也是美国制造的汽车。
在延安时期,陈嘉庚曾赠送两辆“福特”汽车给共产党,毛主席将其转赠给医院做了救护车。直到中共中央进入北平时,仍然依赖于美式吉普车。正是从那时起,毛主席下定决心,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。
1950年,毛主席在苏联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,当他站在高大的厂房内,看到一辆辆汽车从生产线驶出时,他对随行人员李家骥说:“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。”此后,他在苏联援建的155个项目中,增加了一个——请求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汽车厂。斯大林答应了这一请求,并决定援建一个年产3万辆卡车的工厂。
展开剩余76%1952年1月,中苏双方确定了建厂的具体方案。起初厂址定在北京,但由于运输和电力等问题无法解决,毛主席建议将工厂建在长春,这样的提议得到了采纳。随后,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启动,厂长人选也经过了讨论,毛主席提到当时担任长春市市长的饶斌,并询问他是否有能力担任厂长。最终,饶斌被任命为厂长。
1953年6月9日,毛主席亲自签发指示,要求全力支持一汽建设,并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,力争在三年内建成投产。经过全国20多个省市的支援,建设迅速推进。长春市也为此倾尽全力,动员了大量人力和资金。
到了1956年6月,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汽车城终于在长春建成。毛主席为此十分高兴,亲自为中国第一款汽车起了名字——“解放”。同年7月13日,中国第一台“解放”牌汽车成功下线,宣告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。
毛主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充满期待。他曾在《十大关系》的讲话中表示:“从盘古开天地以来,我们不懂得制造汽车,现在,我们开始能制造汽车了,也开始能制造飞机了。”他还表示,中国应当首先发展卡车,而非轿车,因此他时常开着外国制造的车出席会议,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坐上国产的小汽车。
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,毛主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远大目标逐渐显现。他预见到,未来不仅要拥有第二、第三汽车厂,还要把中国的汽车出口到国外。丹麦首相耶森曾评价毛主席为“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、最重要的人物之一”,并认为他使中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了具有自信心的强国。
1958年,正值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端,毛主席依然关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,期望它能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。2月13日下午5点左右,毛主席来到了第一汽车制造厂。厂区内的工人们早已在等待,当毛主席走出车门时,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他。
在厂长办公室,毛主席听取了汇报,对一汽的成绩表示肯定,并提出:“我们有了国产的卡车,是否还要有国产的轿车呢?”他的期望显而易见。
参观过程中,毛主席走进了铸工车间,这里是最脏最累的工作场所。主席仔细观察工人们的操作,并与其中一位年轻工人万国忠亲切交谈。看到万国忠满手油污,毛主席拉住他的手,表示感谢并鼓励他继续努力。主席还要求随行摄影师为他们拍照,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。
在总装配车间,毛主席了解了汽车发动机在农业中排灌的潜力,并表示:“要多生产,支援农业。”他还走进底盘车间,仔细查看工人的操作,并鼓励一位工人彭德华好好学习,努力工作,争取获得大红花。
毛主席当天在一汽停留了很长时间,与工人们交流,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,直到很晚才离开。这一视察行动和对汽车工业的期望,激励着一汽的每一位工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国汽车工业逐步崭露头角,第一辆“东风”牌轿车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就成功试制,并送到中南海供毛主席试驾。毛主席坐进车内,试驾了三圈,十分高兴。此后,一汽不断改进,生产出了“红旗”牌轿车,成为国庆十周年庆典上亮相的亮点。
毛主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关怀,直接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发展。几十年后,毛主席当年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期望与预言成为了现实。如今,吉利、沃尔沃等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,还远销海外。
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万达策略,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,尤其是在工业化方面,奠定了中国在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